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凯发k8国际高级副总裁田锋回答了行业关注的3个问题_新闻中心_关于我们_凯发k8国际—自主CAE、正向设计、数字孪生、仿真平台、仿真生态、数字化转型、自主仿真、国产CAE

凯发k8国际

En

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凯发k8国际高级副总裁田锋回答了行业关注的3个问题

来源:凯发k8国际 发布时间:2021 / 01 / 27

在2020第16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上,凯发k8国际高级副总裁田锋接受了上海电视台东方财经频道采访,就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以及中国仿真软件如何实现自主化的问题,从技术整合、成熟度思维、能力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系统回答。


问: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您觉得数字化如何赋能传统制造业,助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呢?


田锋:这个问题大家一直都在探索,探索的过程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方向。你提到的这几项技术单独来看都是分散的,技术的分散给企业带来很多不方便之处。从CAD、CAE,到现在的大数据、5G,纷繁的技术让企业有些无所适从。数字化技术的提供者也有些模棱两可,每项技术都能做很多事,反而让企业不知道如何来操作了。我们现在找到了非常好的切入点,称为数字孪生体。数字孪生体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套方案,是把大家的各种方案打散后,为某一个企业的特定需求,做一个特定的综合性的方案,来赋能企业。也就是说赋能企业不能用单项技术,也不是多项技术一股脑推给用户,而是有个办法把他们综合起来提交给用户,才可能让用户心平气和接受你的方案,变成用户自己的能力,这是从技术角度来讲的。

实际上,我们还注意到,一项技术的某种层级没法满足所有的用户,小企业和大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成熟度级别,对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的成熟度方案,每个成熟度还要进行分解,比如以仿真为主,以设计为主的,以大数据为主的,不同的技术之间组合起来的成熟度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应不同的需求,从成熟度角度,分层分级,让我们的方案更适应于用户,才能真正赋能用户,这是第二个维度。


 第三个维度是系统性。社会技术学模型认为,世界上的技术在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时候,会发现技术是最不容易出现问题的。真正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人才、组织、规范、标准、流程,以及你的战略选择是否正确,你的体系搭建是否完整,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让一项技术真正变成企业的能力,我们仿真体系就是做这件事的。仿真技术用户早就拿到了,但是并没有变成能力,我们想用仿真体系的方式,把这种技术变成一种能力。这套方法对数字化世界都是一样,数字孪生也一样,也要从体系性角度为用户建立一套能力,才能是真正的赋能用户,而不是推销一种技术给用户,这是我们研究的一项成果,我觉得是有效的。

问:企业面对数字化转型有时候会无所适从,那么您认为企业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应对数字化转型?


田锋:第一个问题说的是一件事情的一个方面,是从综合方案打造商的角度来谈的。实际上用户也要反过来看这个问题,要接收一个综合的技术,而不是单项技术的吸收。一个企业经常是不同的部门在接收不同的数字化技术,接收很多后反倒不知道如何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倡议有一个综合的部门来接收数字化技术,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有好的人才组织体系,而不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二是要要有成熟度思维。很多企业老总一下命令,CIO或者相关负责人就有些惊慌失措,就去找各种各样的数字化技术来填补自己,实际上并不适合自己的成熟度阶段,因为企业大小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实际上我们应该拿到最好的蓝图,称之理想模型,找到当前所处的层面,在当前阶段跟理想模型之间画出阶梯,找到适合你的成熟度路线,而不是拿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就能把自己武装成最好。世界上最好的技术都是基于产生国的工业水平产生出来的,中国的工业水平参差不急,不同的工业成熟度对数字化技术需求的成熟度不一样。拿到最好的技术不要急于变成你的一部分,而是要消化分解,分拆成你需要的部分。这么多技术不应是设备级的集成,而是原子级、细胞级的集成,数字孪生的业务也是这样的,需要打散重新组合,才能变成有生命力的数字孪生体。


问:“卡脖子”是近两年中国高科技行业的热词,中国工业仿真软件市场长期被欧美垄断,在当今国际贸易摩擦和科技竞争的国际背景下,中国自主工业软件应该怎么发展?中国仿真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又是怎样的呢?


田锋:这个问题是现在研讨最多的问题,我们研究了国内的各种应用的方案、各种技术、各种成熟度,发现中国要想让各种工业软件,特别是仿真软件能够完全自主化不是因为技术问题,真正让软件不能成功的是商业原因。没有成功的商业路线,就不会有成功的技术路线。实际上,我们所掌握的技术已经足够中国用户用了,美国的工业软件来自于美国最高水平的工业,从美国工业产生的工业软件我们怎么能完全用到,我们只需要达到国际工业软件的30%-40%水平,就能够满足中国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刚需,在技术上打造一个满足中国刚需的软件是足够的,这里对标的不是国际软件而是中国的刚需。

但是商业成功却很难,在国际大鳄已经占据市场的情况下,如何替换舶来品才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替换舶来品是中国自主仿真翻身的唯一道路,我们专注的方法是“赋能开道”。中国企业用国际最好的仿真软件但并没有变成自己的能力,原因是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变成能力需要体系的支撑。这意味着即使不是国际最好的软件也可以变成能力,我们最近推出的PERAsim软件就能满足国际先进软件30%-50%的水平,不但满足刚需,并且用仿真体系方法和这套软件就能把用户的能力提升起来的,是可行的。


 但能力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用户首先要拿出经费来给我们高水平的咨询师去工作用三年时间把能力建起来,同时企业自己要坐得冷板凳。建体系并不是那么风光旖旎,需要工匠精神一点点打造,很多中国的技术体系都没有耐心,急于求成让一件本应该成功的事死掉了。因此,要给开发者一些时间,给应用者一些时间,科技人员需要非常专注的一段时间去成就一件事情。中国的市场环境、需求都是够的,只要给这样的耐心和时间是能成事的。